來到英國第五天,去掉第一天和室友在校園裡迷路,到達時全部的人都走光了的歡迎趴之外,從昨天到今天已經連續參加二個趴了。連續參加了二個趴的感想,只能說,辦趴實在不是英國人的強項。

 

正式的「宴會」,無疑是英國人(或歐洲人)的強項,可是,舉辦一個輕鬆歡樂的「派對」,英國人肯定輸到脫褲子。

 

昨天晚上的趴,是由學生組織舉辦的Welcome Party,來了幾天都沒好好吃一頓飯的我,原本滿心期待在趴踢上飽餐一頓,想不到,迎接我們的,是非常具有英國特色的炸魚和薯條,上菜順序是這樣的:

 

冰開水已在桌上等著了,每個人的面前除了保麗龍餐盤和銀餐具外,面前有水杯和茶杯各一只,開水自己倒,茶杯裡已有一個茶包,開始上菜後,便開始有服務人員幫大家加熱水泡茶(英國人真的好愛喝茶啊)。

 

第一道菜是癱軟無力軟趴趴的薯條。可能是要讓我們沾醋吃的,所以不像一般薯條一樣炸得酥酥脆脆的,而是搞得溼溼的,薯條很想哭,我也很想哭。可能為了方便吸收醋液吧!不過我不愛醋沾薯條,於是沒有沾任何調味料就吃了,好難吃,一點味道都沒有,百分之百根莖類原味。

 

第二道又是馬鈴薯姐妹品:洋芋泥和碎肉。沒什麼好介紹的,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洋芋泥和著碎肉,可能還摻雜了一些扁豆吧,基本上就是一道典型沒特色(英國特色)的食物。

 

第三道是英國國粹,軟趴趴薯條的好朋友:炸魚。可能是鱈魚吧,裹了厚厚一層粉後下去炸,炸好後再切成一塊一塊的,沒有任何擺盤或裝飾,很豪邁地切成一塊一塊的就上桌了。魚還算新鮮,但粉不好吃又太厚,吃了二口後,我就把整塊粉剥掉只吃裡面的魚肉。不過炸魚也沒有任何調味料,雖然桌上有鹽包,可是沾鹽吃很怪,好歹也來個胡椒鹽嘛!可能又是要沾醋吃,那我寧可吃原味算了。

 

我本來就很愛吃魚,雖然不太美味,但還是吃了二塊。只吃二塊是因為擔心後面還有什麼美食要上桌,萬一吃太飽吃不下別的就不好了。

 

結果我完全多慮了,三道菜,The End。That's it

 

我好傷心啊,空虛寂寞的胃才裝了二分飽,緊縮在一起的胃一直吶喊著:「FOODFOOD!」但偏偏旁邊瑞士來的交換學生女孩又很熱情地一直找我攀談。我不想失禮,只好猛喝水裝作一點也不餓地跟她談笑風生,天知道我根本對瑞士的氣候和去年雪下到膝蓋那麼深一點興趣也沒有啊!

 

終於,廚房的方向又有好心人端著一盤一盤像食物的東西出來了。上了桌,好失望啊!竟然是甜點,這表示後面真的沒搞頭了。SAD

 

英國人的甜點,也蠻沒特色的,不像亞洲的西式糕點那樣漂亮,口味也不如台灣西點來的有層次。上桌的甜點小小的一個,就法式Macaron那麼一丁點大。我也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就姑且稱它Macaron吧!Macaron裡面沒有夾東西,以它當底,上面擠了厚厚一坨鮮奶油,奶油上面橫躺了一枚片成約1/6-1/8大的草莓(好小氣啊!)奶油甜得不得了,Macaron也甜的不得了,整個小甜點吃起來就只有一個「甜」字可以形容,最不甜的可能就是那1/6片大的草莓了。

 

我必須再說一次,英國人真的很不擅長辦趴。一個好好的趴,大家帶著滿心的期待前來,結果,下午6:30開席,才7:30左右,人就走得差不多了,剩下來的人還面面相覷地互相問對方:「大家都上哪兒去了呢?」

 

今晚的趴踢還比較像回事。

 

今晚的趴踢應該是由International Office舉辦的Welcome Party,總算有一點「國際」的感覺。

 

不過就像International Office的莫里斯先生自己說的,英國實在沒有什麼代表性的食物,所以今晚趴踢的餐點清一色全是亞洲口味。

 

感謝主!由於是亞洲口味,所以終於有熱食可以吃了。

 

菜色也不多,但因為我已經餓了很久了,(來了英國幾天,雖然很幸運地沒什麼時差,但是腦子裡面的幣值和時序及味蕾一直沒有調整過來,店家賣的每樣東西換算成台幣都貴的驚人,貴也就算了,看起來還一點都不美味,勉強吃了也一點飽足感也沒有。而且可能因為天氣冷,我一直很想念亞洲式的熱騰騰食物,尤其是湯湯水水的東西,晚上洗澡時還莫名其妙一直覺得聞到羊肉爐的味道,可能快要精神錯亂了吧!)總之,自助餐枱上第一道就是西式口味的糖醋豬肉。

 

糖醋本來就是我所愛的食物之一,雖然面前這道糖醋很顯然地是個四不像的混血兒(廚師把它弄得很像糖醋豬肉羹),但憑著桌上的名牌和撲鼻的糖醋味,我還是「一鼻子」就認出它來了。開心!

 

第二道是印度咖哩雞,熱騰騰的醬汁和大塊大塊的去骨雞肉,感謝阿彌陀佛,還好英國有為數不少的印度人,今晚我才能在寒冷的英國吃到這道美味又溫暖的菜餚。

 

第三道是很紮實的燴絞肉搭配像Pita似的烤餅,應該不是希臘就是中東的菜餚吧!蠻好吃的,尤其麵粉做的烤餅很能滿足我空虛寂寞的胃,真可惜沒有多拿一點。

 

第四道是炒飯。用的是泰國米,我一向不愛泰國米,不過看在廚師炒得蠻入味的樣子就拿了一點點。幸好只有拿一點點,這道炒飯看不出重點在哪裡,只是土黃色的米粒炒得好像放了很多香料,不過吃起來其實沒什麼特別的。

 

第五道是白米飯。照例用的是泰國米,所以我一粒米都沒拿。

 

後面四小盤是一些生菜沙拉和切丁的瓜,我只拿了一些蕃茄切片就匆匆趕回座位去祭我的五臟廟。啊~亞洲人果然還是要吃熱食肚子才會開心的呀!

 

酒足飯飽之後,照例是要跳點舞的了。只不過我有點意外的是,英國人的趴踢跳的竟然是團體舞。

 

這個世界上除了美國這種只有二百多年歷史兼個人主義興盛的國家之外,所有歷史悠久、有自己「文化」的國家似乎都有圍起來跳舞的習俗。不管是什麼形式的舞蹈,似乎總離不開「手牽手圍成一個大圓圈」的這種形式。

 

例如:我們的土風舞、原住民的豐年祭、澳洲毛利人的舞蹈、歐洲各個民族的傳統舞蹈,很多都是「手牽手圍成一個大圓圈」一起同樂的。最明顯的一個例子,電影「鐵達尼號」裡,傑克帶著蘿絲到下等艙裡去跟大家玩耍,在下等艙裡也是大群人圍成一個又一個的圈圈一起手舞足蹈。即使不圍成圈,許多古老文化的舞蹈也都是需要多人合作的一種「表演」,例如中國和日本的傳統舞蹈表演。

 

上述後者的舞蹈,或許與前者所述的目的不同。前者所述的那種集體舞蹈,與其說是「表演」,倒不如說是同樂或是慶典,但後者的舞蹈,就很明顯地是以「表演」為目的的了。

 

由舞蹈形式可以探究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性格。有學者研究顯示,舞蹈的起源在很多民族裡,一開始是為了「祭祀」(就像台灣民俗中,在很多特定的日子裡要演布袋戲或歌仔戲給神明看),到後來漸漸演變為一種「慶祝」的活動,例如「慶祝豐收」或「慶祝風調雨順」,但不管怎麼演變,仍然有原始「祭祀」、「謝天」、「酬神」的意味存在。因此,許多文化歷史悠久的民族或國家,都有類似的舞蹈表演。

 

只不過,由於英國和美國是哥倆好寶一對,美國人的趴踢裡是不可能出現這種圍成圈圈跳舞的景象。身體黏在一起或乾脆黏到床上去是很有可能,但手牽手?比較難。美國人的跳舞基本上還是各跳各的,或是一對一的,至於一群人?恐怕不可能,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歷史和風俗作為文化底蘊,沒有祭祀或謝天觀念及經驗的他們,怎麼可能發展出慶典式的團體舞蹈?(沒錯,我就是不喜歡美國人。)

 

不過,即使是哥倆好,英國畢竟是有歷史文化的國家,在趴踢上出現這種同樂性質的舞蹈也不算太令人意外了吧!

 

PS.本來錄了二段趴踢上眾人歡樂跳舞的影片,可是試了好久都沒辦法在文章中插入影音檔。服務中心提供的辦法根本一點用都沒有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明老公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