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就有心理準備到英國後一切都要靠自己了,可是,真正開始在英國生活後,才發現,真的「什麼都要自己來」。

 

第一個禮拜過去了,過去幾天,日子在不停的趕場中度過。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不一樣的課程,雖然日子過的很充實,但對於我這種無敵龜毛的人而言,如果學校傳達的訊息沒有及時消化掉就會覺得很不舒服,好像漏掉什麼重要的事情似地,即使是沒幾個留學生會認真留意的事情。

 

舉凡學校事務:學費、住宿費要怎麼付、要分幾期付,逾期未付要繳多少趴罰金、要怎麼付?要用現金、支票還是直接從台灣匯?什麼時間可以付?學校會不會主動通知?每一期要繳多少錢?可不可以一次付清?學校答應給的獎學金會不會漏掉沒有計算進去?

 

銀行開戶。這也是一大挑戰,就像前幾天因為上網的問題帶阿金去學校的IT部門看洋醫生一樣,電腦和銀行這種東西,在台灣叫我講中文我都不一定講得清楚自己要幹嘛了,現在竟然必須自己用英文跟外國人講我到底要幹嘛,而且不能隨便以「yeah~you knowI see…」就可以唬攏過去的,因為講不清楚人家就硬是不知道你要幹嘛,想幫忙也幫不了。

 

廚房。廚房設備要怎麼使用?OvenGrill看起來都一樣,差別在哪裡?要怎麼開、怎麼關?要如何避免引起火災,或如何避免警報器響起?別棟宿舍有微波爐,為什麼我們沒有?是不見了還是本來就沒有?要跟學校說還是大家集資買一台算了?煮水器髒的不得了,要找人來換,但accommodation office遠的不得了,好不容易等到housekeeper來,她竟還要拿回去問她的supervisor,好不容易換了一台來,結果也沒乾淨到哪裡去。

 

房間。房間裡原來有什麼設施、入住時若發現問題要趕快反映,因為不反映到最後就會算到自己頭上,但,要找誰反映?房間暖器不會暖、電話不會響、窗戶打不開……這些都要自己想辦法解決,放著不管不會有人理你,反而可能給自己惹來麻煩。

 

生活上的事務:煮飯。真的完全have no idea。不完全是因為自己不會煮飯,真正的問題反而是在於自己對於要採購什麼廚具、餐具、洗滌用品、清潔劑等等都沒有頭緒。考慮買個鍋子,那該買湯鍋還是炒鍋?該買什麼Size?什麼材質什麼牌子?價格多少才合理?買多了一年後還要處理嫌麻煩,買少了要用什麼少什麼又很不方便。刀子也是一樣。室友說要買大刀,這樣才能剁骨頭,但買了大刀還要不要買切肉刀、切菜刀、水果刀、奶油刀、战板?

 

功課上的事務。雖然明天才要到所上報到,不過在Induction Week時,學校已經安排了好幾小時的課教國際學生論文寫作和避免抄襲,因為對於英語非母語的國際學生而言特別容易捲入抄襲的嫌疑當中。看校方對此事重視的程度,讓我也不敢等閒視之,現在就開始擔心自己會不會寫不出論文來,雖然連課都還沒開始上。

 

書籍。英國的教科書真是貴的太沒天良了,一本書40鎊起跳,但寫論文又不是看個一二本書就可以交差的,萬一真的買不下手,也只好到圖書館去借,只是,那麼多人要借,恐怕不是那麼容易搶到手的呀!

 

來到英國一個禮拜,真的覺得這是一個高度「自己來」的國家。他們很強調服務,也很強調關懷或照顧等等理念,只不過,這一切都要靠「自己來」找資源。

 

在亞洲,所謂的服務或關懷,是在顧客還沒感覺到需求,或還沒開口時就送到顧客面前來,凡事都先顧客一步,這才叫「服務」。

 

但是在英國,很多服務其實都具備著,只是有需要的人必須自己先找到正確的窗、向正確的人提出正確的需求,否則不會有人理你。就像我們在Induction Week上,許多不同單位的人都來介紹自己提供的Student support或服務,他們人都很好,都很願意在特定條件下幫學生的忙,(例如Office hour或事先make appointment,就連生命線都有服務時間限制),他們很喜歡說:「You paid a lot of money to come here」或是You paid for their salary」,所以當然有權要求他們提供服務。

 

只不過和亞洲式的服務大不相同地,英國人的服務不會自動送到顧客面前,而是像他們自己說的:「GET help」,你要自己去「GET」,找到了就是你的,找不到是你自己的問題。

 

難怪亞洲式,特別是日本式的服務會擄獲西方人的心,甚至全世界都沈醉在日本人極度細膩及先顧客一步想到的體貼當中,因為,這才叫「服務」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明老公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