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為艋舺是部盲目鼓吹黑道義氣的電影,以為只是一齣台版古惑仔電影,所以即使聽說該片在台灣的電影票房已經超越阿凡達和海角七號(後者我可是自掏腰包進電影院看了三四次,為了支持國片啊~),我還是沒什麼興趣。不過今天看完艋舺後,反而覺得,這是一部應該得到為人父母支持,並適合青少年觀賞的電影。

 

很多小孩子,包括我自己國中時,都把所謂的「義氣」看得比天高,父母師長的苦口婆心永遠比不上朋友的一句「欵,你很沒義氣耶!」從來沒有想過所謂的義氣到底是什麼東西。很多混黑道或者成天把「義氣」掛在嘴邊的人也不曉得「義氣」到底是什麼,就像片子開始時,蚊子邊打架邊問:「每天這樣打打殺殺到底有什麼意義?」他兄弟一邊扁人一邊嗆道:「意義是三小,恁北只聽過義氣,沒聽過意義啦!」(看到這段時,我整個人笑到快要翻過去了。)



由於不是專業影評人,所以只能說說自己的感覺。我覺得這部片與其說在歌頌「義氣」的偉大,倒不如說在解構何謂「義氣」。至少在我看來,那些黑道、那些兄弟,平常老愛把義氣、友情掛在嘴邊,但其實說穿了為的都是利益:原本以為誓不兩立的老一輩角頭,原來年輕時也是結拜過的兄弟;原本以為「我可以為你擋死」的兄弟,原來心中各有盤算,表面上義薄雲天,實際上滿肚子計較,誰要誰的地盤,誰都想當誰的老大。雖然歃血為盟,說了「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但只有那些傻傻楞楞無野心的呆瓜才會滿腔熱血地真正把在神明面前立過的誓約放在心上;那些平常喊「義氣」喊得最大聲、也真的當上大哥的,多是出賣自己兄弟得來的。老一輩的角頭如此,年輕一代的太子幫眼看著也在重蹈歷史的覆轍。 「義氣?」其實是「利益」吧!

 

所以這是年輕時也混兄弟的導演鈕承澤試圖在告訴我們「歹路勿行」嗎?片中常常可見葬禮上紙紮的童男童女。太子幫玩耍或打架時跑來跑去的街道,沒事就可以看到童男童女像催魂一樣在路邊迎風招搖;片尾和尚和蚊子對決前,和尚隱身在舉著幡旗的童女背後窺視著負傷偊偊前進的蚊子;兩人正式對決時,旁邊騎樓下英挺神武地騎在馬背上注視他們的,也是紙紮的人偶。不知是我過度解讀或者是我內心認定混黑道是死路一條,這些在台灣民俗中專門燒給死人的童男童女不斷地出現在畫面中,我覺得不論在電影主題-黑道,或者故事背景-有悠久歷史的艋舺,是再好不過的呼應與反射了。 

 

另一個這部片好看的點,是它很原汁原味地傳達了那個年代的味道。雖然我沒有參與到那個年代,不過那個年代的尾聲有參與到。記得小時候,年紀大我一輪有餘的堂哥也是成天喊殺喊打的問題學生,他也總是有很多「兄弟」跟他混在一起,國高中好像也被退學了幾百次、換了幾百間學校。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他和別人鬥毆鬥到鬥進加護病房,我們全家去看他時,只見他整顆頭被扁得像豬頭一樣鼻青臉腫,裹著紗布的頭和接滿了插管卻還擋不住變形五官的臉讓大家根本認不出來這是平常那個十多歲的帥氣年輕小伙子。大人們(就像片中和尚被老大扁到變形後,他老爸和來探視的訪客)在床邊悄聲討論著:「啊怎麼會被打成這款?」不知道為什麼,看艋舺時,我一直想到屬於堂哥的那段八○年代。

那個年代,除了少年幫派的問題之外,還有一個很嚴重的社會問題:「雛妓」。片中蚊子的初戀是個年輕的妓女,極有可能是他的小學同學,如此推算,也還只是個16、7歲的少女。那個年代,還不流行援交,這女孩有可能是為了家裡的債務而下海賺錢。沒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或許會覺得導演的角色設定太牽強,不過,我依稀可以記得,小學時,雛妓的社會問題好像很嚴重,而且多數的雛妓是被自己的親生父母為了錢而推入火坑的。黑道兄弟和雛妓,除了是社會寫實的組合之外,還加進了那個時代的味道。導演鈕承澤說,希望艋舺成為台灣人的共同記憶,我想這個願望是絕對可以實現的。

 

這部片子在台灣上映的時候,剛好爆發了知名藝人之子混幫派的新聞。那父母,平常看起來好像很懂教育問題,跟孩子似乎也有很良好的親子關係,但出了事卻只和所有父母一樣堅持自家小孩「是很善良的孩子」(啊不就最好像「有一個女孩叫甜甜」一樣善良?)我很好奇,如果暴力討債是善良的行為,那不善良長什麼樣子?如果暴力討債的人是善良的人,那被暴力討債的人是什麼樣的人?傻子嗎?有一些人在呼籲:「這孩子還年輕,大家應該給他一個機會」。我贊成可以給他機會,但是在給他機會之前,難道不是應該先讓他接受應有的「處罰」嗎?(不管他行為多「成人」,畢竟他在法律上的確未成年,是還需要管教的年紀),如果他犯的錯,罪該坐牢就該好好去坐牢。父母永遠可以支持和愛自己的孩子,總不會坐過牢了就不是自己的孩子了。社會上大部份的人也都願意給人改過自新的機會,但現在連改過都還談不上就在幫他舖後路,這「孩子」長大之後真的會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嗎?不分青紅皂白地只因為他「外型很好」,就願意提拔他進演藝圈。所以現在是怎樣?繼前一陣子,台灣所有的處女都在演藝圈的笑話之後,要再鬧一個台灣所有回頭金不換的浪子都在演藝圈的新聞嗎?

 

艋舺好看之處,不只在於它不鼓吹盲目的義氣,反而告訴觀眾所謂「義氣」的下場──片子最後,結拜的五個兄弟非死即傷,知情的父母(灰狼)頹喪地蹲在路邊無能為力,不知情的父母猶為了生計大清早就在菜市場賣豬肉。鏡頭穿插著或死或傷的孩子們,以及為了孩子們或唸佛或在病房外打盹的家長,這才叫寫實啊!這就是自以為是「義氣」,其實一點「意義」也沒有的下場(小朋友,快快回家把書唸好,意義不是三小,盲目的義氣才是三小喔!)。另一個好看之處,還在於它為「義氣」下了很好的注釋:「我混的是友情,不是黑道。」

歹路難行啊,黑道就是黑道,暴力討債就是黑道;至於「友情」和「義氣」,是高尚得多的另外二件事。

 

PS.戲裡還有一段我很喜歡的話,是藉灰狼之口說出的:「你知道嗎?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要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只是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無明老公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