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的人都說該去看《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都說《送行者》是多麼感人的一部片子,它能讓你重新思索生命的意義,反省自己對生命的態度。
我的人生正好到了某一個難過的「刊攢」,對於像我這樣不停地眺望未來,卻也不停地回顧過往的人而言,最是需要來點什麼可以啟發生命新動力的東西。
於是趕在下片前的一個週末就去趕搭了《送行者》的列車了。
看這樣的片子,照理說應該抱著嚴肅的心情前往,但是不知道怎樣,那天偏偏肚子狂餓,和某人約在絕色前見面,見了面後再一起去吃東西,但某人卻偏偏給我坐過站(捷運也能坐過站的,也只能無言。)好死不死那天出門明明出大太陽,結果一出捷運西門站,竟然是個讓我傻眼的陰天。飢寒交迫之下,拿著出站時肯德基妹妹發的折價卷打算去大開殺戒,卻發現電影竟然再十分鐘就要上演了,幸好說時遲那時快,某人終於到來,我倆便匆匆忙忙衝到KFC抱了一堆食物之後,又衝回絕色趕看《送行者》。
帶KFC去看《送行者》真的是失策,事實上,應該沒有任何食物可以跟本片搭配,即便是可樂與爆米花,都會讓人覺得冒犯,不只因為不敬,更因為不下飯。
老實說,相較於各界一面倒的讚揚聲浪,我還真的完全沒有被《送行者》感動到。
我也不是鐵石心腸的人,看片前聽說大家都會哭得像個淚人兒似的,也很自動地準備了面紙備用,結果眼淚沒擦到一滴,倒全被我拿來擦KFC炸雞的油。
事後我很認真地反省了自己,怎麼如此沒血沒淚。後來才發現,我實在對於這種過度刻劃過後反而流於匠氣太重的不自然作品起不了任何共鳴。
《送行者》算是一部好片,起碼是一部認真製作、認真想要傳達某種理念、認真想要感動觀眾的好片。它精雕細琢、按部就班、仔細舖陳它的劇情和每一個梗、合理地安排情節和節奏、適時地計算觀眾差不多該被感動的時間點,然後把觀眾的情緒推到峰頂,然後落淚。
但正是因為這樣的精密算計,整個製作班底(包括配樂)都很認真專注地算計觀眾的眼淚,我反而掉不出一滴淚來。
我對「感動」的定義,就是要能夠「意外」碰觸到心坎裡的那一個「點」,也就是「出奇制勝」、「出乎意料之外」的,因為,越是沒料想到的,力量會越大。比方說:「有理想有抱負的陳水扁竟然在短短八年之間汙了那麼多錢,實在太令人『意外』了。而這也同時令我『感動』不已,我終於了解到原來金錢有這麼大的力量!」
離題了,但【意外】→【感動】的程序大致上是這樣運作的。
但《送行者》偏偏不是這樣運作。
在看電影時,其實也有過感動的感覺(因為電影配樂很成功),但整齣看下來,卻又有點坐立難安的不耐煩,是一種「了無新意」的不耐感。因為我完全可以預測劇情的走向,而且也都預測正確。茲說明如下:
梗一:澡堂的母子。
澡堂的兒子一直說服老母親關掉澡堂,把土地賣掉,母親不從,因為對經營了一輩子的澡堂已經有了感情。按催淚劇情的需要,老母親一定得死,如此一來兒子才能了解母親對澡堂的感情,及體會自己對母親的愛,並因此深深懊悔不已,可惜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太遲了。
梗二:變性人。
在為小姐的大體擦身時始發現小姐原來是「先生」,而「小姐」正是因為自己的性向不被家人接受而自殺身亡。家人在最後一刻終於答應讓死者化上女性的妝。看了自己孩子化妝後安詳美麗面容的父親,對自己過去的反對後悔,最後終於接納了「兒子」的性向,只是這接納來得太遲了。
梗三:事務所小姐過去一定有一段故事。
日本人做事一向一絲不苟,一個不要緊的角色不會隨便出現或占據戲裡重要的位置,因此,事務所小姐一定不是普普通通的辦事員。果然,男主角在「上班時間」(因為這樣才能安排事務所小姐發言)接獲父親死訊,卻因父親從小為了外遇拋家棄子而不願前往處理父親後事時,事務所小姐挺身而出,表明自己也曾是一個拋家棄子的母親,但現在心裡充滿了後悔,無時無刻不是掛念著被自己拋下的兒子,相信男主角的爸爸心裡一定也是後悔的云云,據此說服男主角去送父親最後一程。事務所小姐果然不是普通角色!
梗四:爸爸手中的石頭。
男主角對父親拋家棄子後音訊全無一直耿耿於懷,但一直珍藏著一個成人拳頭大的石頭,是父親留給他的紀念品,他也同樣送了一顆孩童拳頭大的石頭給父親。與父親失去連絡的幾十年來,男主角一直怨恨著父親,相信父親一定和外遇對象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根本忘了自己這個兒子。
一直到前往料理父親後事時,才發現父親至死都將當初他送的那塊石頭緊緊地攢在手心,而且過著近乎自懲的生活,一個人孤零零地生活在偏僻的小漁村,男主角這才釋懷,且也終於承認對父親的情感,但當然也是來不及了。
梗五:老婆。
廣末涼子在本片中將天真可愛的小妻子身份詮釋的恰到好處,雖然在得知丈夫從事納棺工作時,激動大喊:「髒死了!」而回到娘家,但完全不令人意外地,最後小妻子還是會回到丈夫身邊,不只接受丈夫的職業,並且還全心全力支持丈夫的選擇。這樣的安排,完全不令人感到意外。
本片「感動情節五大梗」,確實都在適當的時機發揮了人性的光輝,讓大部份的觀眾在「適當的時機」掉下感動人心的眼淚,但可能正好是因為這計算的「恰到好處」的時機,反而讓我的眼淚都縮了回去。
五個梗都很好,但五個好梗按照順序出場就不免有「照表操課」的味道,好像是為了感動而感動,變成了流於形式的感動。而且,感動的環結一旦可想而知,就有變成了無新意的危險,沒辦法直指觀眾內心深處的那個點,至少是我內心深處的那個點。
最後,本片最令我不舒服的,恐怕是很多人最感動之處。
畫面上本木雅弘在死者遺族面前帶著莊嚴神聖的表情為死者擦拭身體,整理遺容,讓死者能以最美的樣貌離開人間,也讓死者最美的一面永遠留在遺族心中。
這些我都能接受,但如果是我,說什麼我也不要在眾人面前完成這一道道的程序。每個人離開的原因都不一樣,離開後遺體的狀態也很難保證,唯一可以保證的是絕對不可能像活著時那樣好看。而且,光是死亡本身就足以教生者傷心欲絕了,又何苦讓他們看著自己僵硬的面孔而感到害怕呢?
其次,最主要的原因,就像很多女孩子化妝前後判若兩人的道理一樣,如果是我,寧可交由專業人士打理好一切之後再出來見人,說什麼也不願意讓大家看到「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呀!
留言列表